2024-12-11来源:江苏省国画院 |
张见 画家大概有两种类型:一种心高过手;一种手快过心。喻慧给我的印象是:两者交替领先。我没有看过她作画,但我可以从作品的呈现中断想出她作画时的状态。似乎她两者都要,视乎心情而定,平衡着这两种状态。喻慧是一个有着告别过去的现代革命勇气,却更留恋于传统的经典情节之中的画家。这与她生活在南京这块曾经迷醉经典的土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显然这样的画家更需要“养”,也会显得更“中庸”一些。 20世纪90年代初,我上大学时曾买过一本荣宝斋出版的喻慧工笔花鸟画画册。那是我对她作品的最初认识:传统法度却思新求变,格调安怡静谥、气华质朴。我一直对其中一部分暗似日本花鸟屏画的作品有一种莫名的喜爱,其构图完满。既注重勾勒的作用,有时又将其完全遁隐在体面造型的表达里,抑或淡逸在似有若无的渲染中,恰是这些细均有力的线成为了她与传统保持血脉相通的筋络。使得她的画既脱离原来中国传统花鸟画的程式,却依然能引发温婉抒情的东方联想,是当时工笔花鸟画的一缕清风。 而喻慧的2004年作品《掠影》又一次让我驻足静观。布满画面的黑白抽象纹理的太湖石,其间一只行踪神秘的黑鸟以坠落的姿态掠过,她将石头这个比较厚重的东西邀入自己的画面,鸟与石头的莫名相见,也许并非来自生活的相见组合,同样的屏画般格局。却在某种寓言式的场景中发生着陌生化的观念诉说。喻慧作品有了多义的新解,它呈现的不是简单的瞳孔映射的影像,而是更多画面以外的余音。这是她蛰伏后的完美蜕变,当她重新以一种对话的方式打开她的天地,不是单纯地扩展,而是别开生面或别有洞天,在这些一幅一幅的画面里,为了保证虚拟组合的成立,新的和谐原则便开始发挥作用,它在喻慧的笔下形成了淘汰机制,将日常生活中轻的因素挥发掉,只为端俨的形式保留场地,这样既不知不觉实现了理想之境对生活之境的过滤,并且用视觉经验又一次实证了传统绘画形式在图像演进中的当代可能。 我一直觉得喻慧这类题材的作品值得深挖,可以发展在一组真正的屏画,装饰而不矫饰,带着游离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烟雨江南的文化脉搏,隐约从抽象化的图像中生发出丝竹音律般飘渺的中国之境。 (张见,画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 责任编辑:王洁 |